清晨,睡眼惺忪地走向马桶,解决完人生大事后习惯性回头看一眼——咦,今天的尿液表面怎么漂浮着一层细密、久久不散的泡沫?许多人会嘀咕一句“水喝少了”或者“昨晚吃咸了”,不再留意。
可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寻常的“啤酒尿”或“肥皂泡尿”,很可能是身体悄然亮起的警示灯——它在提醒你:当心蛋白尿!
01
蛋白尿:肾脏的“筛子”漏了“大鱼”
想象一下,我们的肾脏里驻扎着数以百万计的“超级滤水工”——肾小球,它们内部精密如筛,网眼大小恰到好处:水分子、盐分、代谢废物这些“小个子”可以顺利通过,最终成为尿液排出,而血液中宝贵的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这类“大块头”),则会被牢牢挡在筛子后面,保留在血液中维持生命所需。
蛋白尿,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出现了不该大量存在的蛋白质。这通常意味着肾小球的“筛网”出现了损伤,网眼变大了或者破了洞,导致宝贵的蛋白质分子“漏网”进入尿液,一路直下,最终在便池里化身成那层顽固的泡沫。
02
泡沫尿≠蛋白尿,但它是重要信号灯!
展开剩余80%那么尿中有泡沫就一定是蛋白尿吗?其实不然,并非所有的泡沫尿都等于蛋白尿,正常人群在以下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泡沫尿:
流速快:排尿时站得高、尿得急,水流冲击力大,自然容易激起泡沫,但这泡沫通常较大、消散也快。
浓缩尿:由于喝水太少、出汗太多,尿液高度浓缩,尿蛋白浓度高,也容易起泡。
便池清洁剂残留:马桶里残留的清洁剂、消毒液本身就是表面活性剂,是制造泡沫的“行家”。
其他成分:比如男性尿液中混有精液、某些药物代谢物也可能让尿液起泡。
流速快:排尿时站得高、尿得急,水流冲击力大,自然容易激起泡沫,但这泡沫通常较大、消散也快。
浓缩尿:由于喝水太少、出汗太多,尿液高度浓缩,尿蛋白浓度高,也容易起泡。
便池清洁剂残留:马桶里残留的清洁剂、消毒液本身就是表面活性剂,是制造泡沫的“行家”。
其他成分:比如男性尿液中混有精液、某些药物代谢物也可能让尿液起泡。
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泡沫尿,往往有其特点:
泡沫细小而密集:像摇晃过的啤酒沫或者蛋清液搅出的泡泡。
经久不散:尿液静置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泡沫依然“赖”在尿液表面,不易消失, 这是因为蛋白质改变了尿液表面张力。
反复出现:泡沫尿并非偶尔一次,而是多次排尿(尤其是晨尿)都能观察到。
泡沫细小而密集:像摇晃过的啤酒沫或者蛋清液搅出的泡泡。
经久不散:尿液静置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泡沫依然“赖”在尿液表面,不易消失, 这是因为蛋白质改变了尿液表面张力。
反复出现:泡沫尿并非偶尔一次,而是多次排尿(尤其是晨尿)都能观察到。
所以,当我们生活中发现泡沫尿,先别慌张,要注意观察泡沫的形态、消散速度以及是否频繁出现,如果怀疑是蛋白尿,就要及时就医。
03
蛋白尿背后:肾脏在“呼救”!
当尿常规检查确认存在蛋白尿,并且化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15克,就要引起重视了!它往往是肾脏或其他系统受损发出的早期、甚至是唯一的“求救信号”,常见的疾病有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其他如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损害、遗传性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蛋白尿。
需要指出的是,高烧、剧烈运动、受寒、精神紧张时,也可以出现暂时性、轻度蛋白尿,又称为功能性蛋白尿,诱因解除后一般蛋白尿就会消失。
蛋白尿早期容易被忽视,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不仅标志着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它本身也会进一步损害肾小管,加速肾脏纤维化进程,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甚至发展为尿毒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环节。
04
揪出“元凶”:如何诊断和治疗?
当医生怀疑蛋白尿时,会进行一系列检查来寻找根源,比如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肌酐比值及一些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需行肾活检协助诊断。
诊断明确后,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除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查外,生活中也要注意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05
守护肾脏健康:从“泡泡”开始!
发现持续的、异常的泡沫尿,最重要的是:别拖延,去看医生!早诊断、早干预是保护肾脏的关键!
回头看一眼马桶里的尿液——这个几秒钟的习惯,可能是捕捉肾脏发出的早期警报的关键,那些细密顽固的泡沫,无声地诉说着肾脏的挣扎。忽视它们,就可能错过干预的黄金窗口期。一次简单的尿液检查,或许就能为你的肾脏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生命的长河需要清澈的奔流,别让蛋白尿的泡沫,成为未来健康的暗礁。
来源|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段志敏
编校| 王婕
审核| 陈星宇
终审| 原丽花
发布于:北京市东南配资-加杠杆软件-配资股网-场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