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季节里,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再次扬帆起航,开启了“红石榴研学”系列活动的又一重要篇章——走进新疆乌鲁木齐。本次活动由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联合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主办,新疆研学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承办,2025 年 8 月4日至8月10日,高中部20余名师生踏上了贵阳·乌鲁木齐一家亲“红石榴”研学的旅程。从历史博物馆到自然奇观,从传统技艺体验到红色教育基地,每一个站点都成为黔新少年对话文化、凝聚情谊的窗口,让跨越山海的研学之路充满收获与感动。
第一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作为研学首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着新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伏羲女娲图线条精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护臂色彩绚丽,彩绘天王踏鬼木俑神态威严,三件 “镇馆之宝” 以精湛的工艺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丝绸之路展区通过实景地图与文物陈列,让同学们跳出课本,真切体会到这条商路沟通西域与中原、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重大意义。
展开剩余91%第二站:新疆棉科普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在新疆棉科普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成果。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新疆棉花在生活科技领域的应用、全球竞争优势以及全机械化种植流程,让同学们惊叹于科技对农业的强大赋能。
随后,大家参与了棉花艺术创作,用彩色棉絮制作拼贴画,将贵州元素与新疆棉田特色相融合,留下了独特的纪念作品。深入棉田时,紫、绿、棕等多样的彩棉品种让同学们刷新了对棉花的认知,每一朵棉花里,都藏着科技与土地的对话,“全球棉花看新疆”名不虚传。
第三站:营地课程——托格孜胡玛拉克棋体验
托格孜胡玛拉克棋的体验让同学们接触到了一种不同于围棋、象棋的独特棋类。这种俗称“九颗羊屎蛋” 的棋类,规则巧妙:博弈双方移动自己的棋子,当最后一颗棋子落在对方盘中为偶数时,可吞并对方棋子,累计吞并 83 颗棋子即为获胜。
在对弈过程中,大家在一次次攻防中体会到其中的逻辑智慧。看似简单的规则,实则需要计算步数、猜测奇偶,这不仅是游戏,更是新疆人民在生活中总结的智慧结晶。
第四站:营地课程——羊毛毡戳戳乐工坊
羊毛毡戳戳乐体验让同学们亲手感受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大家先将蓬松的羊毛捏出玩偶、挂饰等雏形,再用戳针反复戳刺,使羊毛纤维紧密交织定型。
“一针一线的戳刺,不仅是在制作手工艺品,更是在传递传统手工艺的温度。” 同学们表示,这样的互动让大家对新疆的传统技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第五站:新疆野马古生态园
新疆野马古生态园的研学之旅充满了惊喜与震撼。在硅化木展区,与恐龙同龄的树木化石静静矗立,讲解员介绍,新疆的高温、高压与缺氧环境使得这些亿万年的生命得以保存,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汗血宝马展区更是令人惊叹,全球一半的汗血宝马栖息于此,精彩的马术表演展现了新疆人民的豪放与热情。此外,拼鲁班锁的互动环节,让大家在拆解与组合中惊叹于古人的榫卯智慧。
第六站:吐鲁番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山体呈红色,在烈日照射下炽热的气流滚滚上升,犹如烈火在燃烧。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与专业讲解,了解到火焰山是由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共同形成,其特殊的砂岩地质结构,加之吐鲁番地区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使得夏季地表温度可达70 摄氏度以上。
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还体验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景区的骆驼作为传统交通工具,承载着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利用火焰山高温进行“沙疗” 和烤制食物等特色民俗,让大家感受到了当地人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此外,周边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让同学们了解到古代吐鲁番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七站:新疆葡萄人家
离开火焰山,走进吐鲁番葡萄种植户,品尝清甜的西瓜、饱满的葡萄和蜜甜的哈密瓜。主人介绍,吐鲁番的瓜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瓜果积累糖分。同学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听主人讲述了葡萄种植的故事,感受土地对劳动者的回馈。
第八站:交河驿坎儿井源
交河驿坎儿井源作为吐鲁番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与水利工程景观,承载着新疆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科技智慧。踏入其中,复原的古代生活场景雕塑生动再现了文书传递、日常劳作等画面,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直观感受古代吐鲁番的社会风貌。
通过实地观察深邃的坎儿井竖井,聆听讲解,学生们了解到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巧妙利用地形,引地下潜流灌溉,有效避免蒸发,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交河驿的古驿建筑前,具有新疆特色的土筑建筑、墙上的木质装饰和巨大的车轮造型,诉说着古代驿站作为交通、交流节点的历史,让大家感受到了古代交通与文化交流的脉络。
第九站:天山天池
贵阳与乌鲁木齐学子携手奔赴天山天池,开启了一场自然与文化交融的探索之旅。在天山文化馆,同学们跟着导游在“水体景观”“风蚀地貌” 展板间穿梭,了解天池形成的地质密码以及雪山、森林、湖泊构成的生态系统。
新疆文化园内,绿树成荫,导游详细讲解了毡房、刺绣和游牧文化,让同学们对当地各民族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贵阳和乌鲁木齐的同学沉浸式体验民族服饰,相互帮忙试穿,交流服饰背后的文化,让彼此情谊在互动中升温。
天山景区里,同学们观飞瀑流泉,赏天池碧波,沿木栈爬坡,看群山叠翠,在自然与人文交融处聆听讲解,解锁天山独特魅力。山顶合影时,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成为背景,定格下这份跨越山海的珍贵情谊。下山后,两地学生围坐林间交换礼物,在互动中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进对彼此生活环境的认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春岁月中绽放,为两地“三交”活动发展注入持久的青春力量。贵阳同学们唱响《我在贵州等你》,歌声穿梭林海,让“红石榴” 情谊在山水间生根。
第十站: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研学最后一天,同学们走进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静静陈列。泛黄的电报手稿记录着抗战时期的联络密码,简陋的办公桌椅见证了先辈们在边疆传播革命火种的艰辛。小小讲解员深情讲述着陈云、邓发等同志在此开展工作的历史,以及新疆作为国际援华通道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 “见证者”,更是精神的 “传承者” 和教育的 “践行者”,其意义跨越时空,此行让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坚守信仰、团结各民族同胞共同抗敌的壮阔历史。
第十一站:丝路有戏
午后,“丝路有戏” 剧场内座无虚席。一场融合了中原鼓乐、西域歌舞、波斯幻术的沉浸式表演徐徐展开: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与执着在舞台上重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仿佛破壁而出,与新疆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交织共鸣。
通过“数字丝路” 沉浸式剧场,千年古道上的繁华市井与异域风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当演员们演绎 “丝绸之路商贸互市” 的场景时,台下掌声雷动。“这不仅是表演,更是活生生的文化交流史!” 观演的贵阳学生柏若琳在笔记中写道,“丝绸之路上的每一次相遇,都在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故事。”
这场跨越千里的新疆研学之旅,让贵阳学子在新疆的历史、自然与文化地标留下了足迹。从触摸文物到体验民俗,从感悟红色历史到见证科技发展,同学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深刻体会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蕴,让“红石榴” 的情谊更深更浓,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配资-加杠杆软件-配资股网-场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